看醫師該說些什麼?四大重點提醒病友溝通的心法。

(以下僅許醫師的個人經驗,每個醫師的問診方法與習慣不同,醫師的個性也不同,許醫師的意見僅供參考)

許醫師發現門診常常遇到溝通上的障礙,患者似乎不知道許醫師提問的重要性或重點,會出現問東答西,總是不能直接回答問題的狀況。這種現象吃虧的是患者,不是醫師。患者是來求助醫師想要諮詢建議的,不能提供足夠的資訊就沒辦法提供建議,不論是就診的費用還是看診的時間,都是白白浪費了。

有幾個重點要跟病友們溝通:

一、醫師沒有很閒也沒有想要聊天

二、醫師的問題都在思考診斷與治療

三、你在觀察醫師,醫師也在觀察你

四、明白、清楚且誠實的回答才有信任的基礎

請直接回答醫師想知道的答案

很多時候患者不知道醫師為什麼要問又為什麼要知道,不過我們沒有時間每個問題都要解釋動機,這樣溝通的成本太高了。許醫師也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這樣偶爾遇到患者不會直接回應問題,她/他都有回應,但是回應都沒有給答案。

麻煩來顆直球好嗎?問診要的是命中紅心不是三振揮空,所以直接一點正面回答。

Baseball player photo created by freepik – www.freepik.com

比方說,醫師問

「你/妳今天哪裡不舒服?為什麼要來看醫師呢?」

「喔!我上次去看骨科啊,醫生說我是痛風,吃了藥吃三天了還是腫腫痛痛的還是沒有比較好,最近常發作,之前去診所拿藥吃都有比較好,這次吃了就沒有好,骨科醫生叫我來看你這一科。」

這回答就是沒有提到不舒服的地方在哪裡。

醫生想要知道的是「哪裡不舒服」,請回答位置。

位置很重要,左腳跟右腳是不一樣的腳,說腳不舒服的下一個問題是哪一隻腳,還有腳的哪裡也很重要,是大腿小腿膝蓋腳踝腳跟還是腳指頭,都不一樣的問題,所以請回答很清楚的位置。

又比如說,醫師問

「你/妳痛起來的時候是什麼動作會比較痛?」

「醫生我跟你說喔,我覺得我這個不像是痛風啊,我家裡人都沒有啊,可不可以檢查一下啊,上次去診所抽血醫生說我尿酸有偏高一點點,可是吃了藥也沒有比較好啊,還是要照個X光看一下?」

還有像是這樣

「你/妳在診所拿了一個禮拜的止痛藥,然後現在家裡還剩多少顆?」

「我都有痛才吃,沒痛不吃啊,所以還有剩一些藥啦,我今天是想來確定說我這個是不是痛風啊?」

像這類完全不理會醫師需要的資訊,只講自己想講的內容,對醫師來說其實是「一點幫助也沒有」,對於診斷與治療也沒有意義,最後得不到幫助的是病患自己。

聊天不是醫師的專業,問診才是,所以在診間是在問診,要給醫師清楚明白的答案。

Pregnancy doctor photo created by DCStudio – www.freepik.com

醫師沒有很閒也沒有想要聊天

後面還有病人在等,善用時間了解資訊並作出正確判斷是診間的日常,千萬不要以為許醫師在閒聊。有時候看似閒聊一兩句,是為了讓談話的氣氛比較溫和不要像個機器人只會問答,有些時候是為了表示關心,或是擷取一些病患日常生活的資訊,了解家庭狀況、社交狀況、經濟狀況,有沒有什麼壓力等等。同時也試探一下病患的個性,是沈默寡言還是舌燦蓮花。認識一下病患的興趣與生活中重要的事物,有助於同理目前的病症可能造成的生活衝擊。甚至了解病患的政治傾向可能會預期病患對疫苗的看法。

請不要以為醫師在閒聊,每個談話都是在觀察與分析。

醫師的問題都在思考診斷與治療

發生在手跟腳的疼痛不一樣,退化性關節炎的位置與痛風的位置常常不一樣,光是發生在哪裡就可以讓醫師在心中羅列出一個診斷可能性的順序。所以你/妳說是手,或說是腳,還是手腳都有,在診斷上差非常多的。

你/妳說背痛十年了,醫師問妳/你有沒有曾經視力模糊看過眼科?問眼睛做什麼?因為如果是脊椎關節炎有可能影響到眼睛出現虹彩炎。

你/妳說曾經有醫生懷疑過是類風濕性關節炎,醫師問你/妳是不是結婚了呢?有沒有小孩?目前在哺乳嗎?是因為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第一線免疫調節藥物治療需要避孕,而且哺乳不適合使用,有懷孕生產計畫需要有其他的治療考量。

你/妳說上次在診所吃的藥效果不好,醫師問你/妳吃的是什麼藥?因為藥物治療反應也是評估診斷的依據,如果上次那種藥不太有效,這次就知道不要開類似的藥物,免得你/妳又吃了沒有幫助的藥。

有太多例子可以分享,醫師問的問題都是為了能夠提供更專業的醫療建議給病患,問得越多就得到越詳細的資料。想想你/妳看診與吃藥之前,明明藥物有畸胎風險但是醫師卻完全沒問過懷孕與避孕的問題,風險是你/妳要承擔的。

你在觀察這隻貓的時候,貓也正在觀察你。

Cats pet photo created by wirestock – www.freepik.com

你在觀察醫師,醫師也在觀察你

第一次來看診的患者可能有種抽獎的感覺,打開那扇診間的門走進去之後,才知道眼前這位陌生的醫師到底跟自己有沒有緣。醫師是否和善、是否有同理心、是否善解人意、是否判斷精準、是否值得信任、是否善於溝通等等,都在短短幾分中的會談時間讓病患留下印象。

醫師也在觀察患者,從在門口敲門的聲音就判斷是否急性子,走路是否有狀況而影響到足踝、膝蓋、或是髖關節,身體是否平衡有無脊椎問題,行動是否協調,目光是否有精神、面色是否蒼白、說話是否沙啞等等,有太多細節可以透露一個人的健康狀況。再者包括姓名可能可以判斷哪裡人,口音可以判斷母語,穿著打扮可以判斷職業甚至性傾向,談吐可以判斷學歷,手腳可以判斷生活型態等等。

在言行之中,醫師也在試圖了解病患對健康的認知與信仰,推測病患可能的困難,了解病患的性格與生命價值觀等等,病患對於藥物的順從度與對醫師的信任感,都會影響醫師如何處方。

病患想知道眼前的醫師是不是個好醫師,醫師也想知道今天來的這位是不是好病人。讓醫師相信你/妳願意合作且與醫師有共同的目標,對於治療是有幫助的。

明白、清楚且誠實的回答才有信任的基礎

許醫師認為健康的責任在病患自己身上,健康帶來的好處也都回饋到患者本身,病患將自身的健康問題帶來診間給醫師,醫師提供的是專業的評估、診斷與治療建議,然而執行還是在患者自己。

醫師是夥伴也是顧問,是為了幫助病患重拾健康的。

醫師是你的夥伴與顧問,不是長官/上司/老闆/老師/家長,坦白是最好的溝通。

Medical man photo created by ArtPhoto_studio – www.freepik.com

提供醫師明白且清楚的健康資訊,是病患的責任,醫師的責任在於引導患者提供有助於診斷與治療的資訊。哪裡不舒服、怎樣不舒服、不舒服多久了,醫師都看不出來也感覺不到,需要患者表達出來。這個表達的過程越是精確越少落差就越容易接近真相。

醫師偶爾提出有些隱私或有衝突的問題時,病患會選擇迴避不答或是給個模稜兩可的答案,對於診斷與治療來說是沒有幫助的。醫師有責任提供患者可以信賴不帶有批評的氛圍,但是患者也有責任將真實的情況吐露出來。

比方說許醫師經常問到病患服藥的情況,是否有剩藥,是否依照醫囑服藥,以及服藥是否有副作用等等問題,幾乎是每次必問。因為判斷症狀與檢驗檢查結果,需要知道這是在什麼樣的治療情況下發生的,需要知道藥物或非藥物治療對於這些結果的影響,才能知道治療要如何調整。已經遵照醫囑服藥仍療效不佳要考慮改藥,但是沒有服藥且療效不佳反而是要好好談談對於治療的期待是什麼。都是療效不佳但是藥物使用方法不同,是不同的應對方法。

許醫師鮮少責難用藥遵從性不好的患者,每個人都必須為自己的健康負責,症狀沒有改善要承擔的是病患。在治療上沒有共識的時候,需要的是取得最大的共識,責怪病患反而加深了彼此的分歧。

把專業問題交給專業

最後許醫師想說,診斷與治療是醫師的專業,每個患者都有遇過「不專業的醫師」的經驗,但多數的醫師都秉持專業在服務病患。所以到底妳/你身上的問題是什麼診斷又該如何治療,也許你/妳心中有某個答案,但請將機會留給醫師。

之所以來求診就是想知道醫師的意見,希望醫師給予診斷與治療的建議,先聽聽醫師怎麼說,而不要把自己相信的診斷拿來說服醫師,這樣的溝通方法會踩到醫師的底線,是不尊重醫師專業的表現,對醫病關係有害無益。

在台灣每一位患者能跟醫師溝通的時間不算長,常常都是太短,有效的溝通能幫助彼此取得信任,信任才是治療的開始

封面圖片:Doctor meeting photo created by Drazen Zigic – www.freepik.com

延伸閱讀:

眼前需要治療的,是一顆受傷的心。
你有多痛你清楚嗎?如何跟醫師表達疼痛讓醫師了解呢?
診斷免疫疾病如同辦案,面對醫療的不確定性考驗著醫師的智慧。
免疫疾病病友們,吃藥吃到懷疑人生嗎?

對「看醫師該說些什麼?四大重點提醒病友溝通的心法。」的一則回應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