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比較容易有心血管問題嗎?7種降低風險的好方法。

是的沒錯,有許多研究報告都一致發現類風濕性關節炎這個疾病本身就增加了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目前科學證據認為長期且慢性的全身性發炎狀態對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來說,可能是增加心血管風險的主要原因。與一般人相比,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約增加五成,而且類風濕性關節患者發生心血管疾病的年齡也比起一般人來得年輕。

以心肌梗塞而言,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罹病風險是一般人的兩倍左右。

以出血性腦中風與缺血性腦中風而言,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罹病風險也是一般人約兩倍左右。

以心臟衰竭而言,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罹病風險也差不多是一般人的兩倍。

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心血管疾病風險差不多是一般人的兩倍,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機率比一般人增加五成。

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不只要注意關節問題,還要注意心血管問題包括心臟病跟中風。
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不只要注意關節問題,還要注意心血管問題包括心臟病跟中風。

Heart photo created by jcomp – www.freepik.com

如何減少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心血管疾病風險呢

|控制血壓|

以中榮埔里分院為例,每位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來門診時會測量血壓。目前認為在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控制血壓的目標與一般人的目標無異,然而不同國家地區對於高血壓的控制目標不盡相同。

許醫師建議所有的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應至少控制收縮壓(數字較高的血壓值)在140 mmHg以下,血壓量測的標準應在有背靠的椅子上坐姿休息五分鐘以上,坐姿端正且安靜不說話的情形下量測的數值為準。對於有多重慢性疾病為心血管最高風險的族群,會建議控制在收縮壓130 mmHg以下,或甚至小於120 mmHg更好。

|降低膽固醇|

許醫師每年至少幫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檢驗一次以上的血中膽固醇濃度,根據目前台灣健保給付降血脂藥物的規範,至少將患者的低密度膽固醇目標控制在小於100 mg/dl。

|戒菸|

抽菸的人不只會容易關節炎發作,抽菸也是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因子。有抽菸習慣的患者,許醫師一律建議要戒菸,透過戒菸門診諮詢可以提高戒菸的成功率,病友也需要有戒菸的意願與決心。

目前許醫師還沒有遇過戒菸成功的病友會認為成功戒菸後生活變得比較不好的,每位病友都對於能夠成功戒菸的經驗保持正面的態度。

|健康的飲食習慣|

目前國際上最推薦給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飲食方式為「地中海飲食」,許醫師也在另一篇文章簡短介紹過地中海飲食,同時強烈建議類風濕性關節炎病友利用醫院營養師的資源,讓營養師來評估日常飲食習慣,並且提供專業建議。幾次與營養師的配合後,可以找到對自己最適合又方便的方法來改善飲食習慣。

每天3份水果,4份蔬菜,用好油。

|保持健康身材|

既然提到心血管疾病就必須提到控制體重,身體質量指數(BMI)大於等於25以上算是過重,應努力控制在25以下。除了看BMI之外,也要注意身體的組成中是否脂肪(肥肉)太多,肌肉(瘦肉)太少,有肌少症的問題。

類風濕性關節炎病友可能因為使用藥物後產生肥胖,或是因為本身關節炎造成活動限制,而發展成久坐又缺乏運動的生活型態,進而導致肥胖,部分患者也可能因為疾病不穩定加上情緒也受到病情波動,難以執行飲食控制,以至於體重居高不下。種種原因都可能讓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有肥胖問題又難以控制,需要多方專業團隊來協助,在可調整的部分著力,逐漸將病友拉回健康的正軌。

|運動|

對於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來說,該如何運動可以是一門很專業的學問。運動的前提必須是病情已經能夠獲得穩定的控制,再者要評估目前患者關節受損的位置與程度,還有評估患者對於運動的可近性,哪些是患者有興趣又可以接觸到的運動方式,才能提供適切的專業建議。

原則上每週需至少從事五天以上且每次30分鐘的中度到強度運動,簡單的概念就像是30分鐘的快走或是騎自行車,強度高一點像是有氧舞蹈或跑步。許醫師以一個更簡單的方式來跟病友說,就是要運動到有一點點喘,沒辦法一邊做運動一邊很輕鬆聊天的程度,才是有效的運動強度。

|積極控制病情|

最後當然不能忘記控制關節炎病情的重要性,病情是否有穩定控制會影響病人心情,也會影響病人的關節活動程度,還會影響用藥,這些都是跟上述的其他方方面面環環相扣的。

既然我們已經知道長期慢性發炎可能是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容易有心血管疾病的原因,控制發炎反應便是阻止心血管疾病的首要條件。每一次的發作都不只是影響病患的關節而已,長期控制不良的關節炎是在慢性地讓心臟血管受傷害。有關節腫或關節痛,都應該跟風濕科醫師反應,每次回診都是在評估目前的治療是否適當,發炎問題是否有被穩定控制。

許醫師都跟病友說只是像逛菜市場一樣走走路不算足夠的運動喔!

控制血壓、降低膽固醇、戒菸、健康的飲食習慣、保持健康身材、運動、且積極控制病情,是許醫師建議的七種減少心血管疾病風險的方針。

風濕科醫師面面俱到

一位合格又專業的風濕科醫師必須先經過一般內科的訓練,取得內科醫師證書後再做至少兩年的風濕科專科醫師訓練並取得學會證書認證,這過程讓風濕科醫師不只是看風濕相關疾病而已,對於其他內科醫學包括心臟、腎臟、胸腔、肝膽腸胃、新陳代謝、內分泌、感染問題等等,都有基本的知識。

許醫師在臨床上經常不只是照顧病友的風濕問題,也同時要提早發現病友潛在的健康風險,或是同時幫病友解決內科疾病的相關問題。沒有醫師會希望自己努力照顧了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問題,卻發現病人因為中風而過世。類風濕性關節炎沒有立即的生命危險,但心血管疾病可以短時間內帶走病人的生命。

因此風濕科醫師照顧關節發炎的同時,看顧病友的心血管風險,提供適當的醫療資源讓病友可以減少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才是全面性的照顧病人。

各位類風濕性關節炎病友或是其他免疫疾病疾病的病友,如果有心血管問題不是自己去掛號只跟心臟科醫師說,您的免疫風濕科醫師也很想知道也需要知道。

封面圖片:People photo created by rawpixel.com – www.freepik.com

延伸閱讀: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達標治療
類風濕性關節炎有一天可以停藥嗎?
骨質疏鬆是類風濕性關節炎的隱形殺手
脖子痛,也可以是類風濕性關節炎惹的禍!

對「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比較容易有心血管問題嗎?7種降低風險的好方法。」的一則回應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