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西氏症罕見又不容易確診
貝西氏症(Behcet Disease)在台灣約有三百人左右領有重大傷病,若用鄰國日本的盛行率每十萬人有12人來計算,台灣可能約有三千多人罹患貝西氏症。
貝西氏症算是很少見,也因為少見而不容易被確診。目前並沒有任何抽血檢驗項目可以確診,即使做切片也無法確診。
貝西氏症的診斷由免疫風濕科醫師根據病人病情判斷,病人多數會表現反覆性口腔潰瘍,並且合併以下症狀之一以上。相關的症狀越多也就越像是貝西氏症。
ㄧ、反覆會陰部潰瘍
二、眼睛葡萄膜炎或視網膜血管炎
三、血管栓塞或腹主動脈瘤
四、假性毛囊炎、結節性紅斑或壞疽性膿皮症
五、典型神經病變
六、腸胃道潰瘍
以上症狀表現都必須與其他常見疾病鑑別,排除常見病因後,才可以歸類為貝西氏症的表現,畢竟貝西氏症相對罕見。

Hand photo created by user18526052 – www.freepik.com
目前並沒有任何抽血檢驗項目可以確診,即使做切片無法確診。
貝西氏症治療不容易,但生物製劑是一個新希望。
貝西氏症的治療沒有標準答案,因為目前對於如何造成貝西氏症的原因並不是了解得很清楚,許多免疫調節藥物都有人嘗試應用在貝西氏症,卻缺乏科學實證來支持療效。
法國團隊於2015年發表在Journal of Autoimmunity期刊,收集多家醫院共124位貝西氏症患者,這些病患因病況嚴重或已接受治療但療效不彰,而嘗試使用腫瘤壞死因子拮抗劑TNFi的試驗療效。在這些加入研究的患者中,平均年齡33.5歲,男性佔48%,以歐洲或北非人為主。
這124位病友診斷時的表現包含80位有反覆會陰部潰瘍,66位有反覆性口腔潰瘍、假性毛囊炎、結節性紅斑、壞疽性膿皮症其中一種表現,34位有神經侵犯,21位有心臟血管侵犯,90位有眼睛葡萄膜炎或視網膜血管炎,64位有關節炎,以及14位腸胃道侵犯。某些病人有兩三種以上的表現。
需要使用生物製劑—腫瘤壞死因子拮抗劑TNFi的理由,約六成是因為難以控制或嚴重的眼睛問題,兩成是皮膚或口腔粘膜問題,約四分之一是關節問題,其他則在少數,不少患者同時有兩種以上的原因需要使用生物製劑。
在使用生物製劑之前,病患們曾各自接受過各種不同的藥物治療,包括移護寧/安思平(azathioprine)、滅殺除癌錠/至善錠(methotrexate)、癌得星(cyclophosphamide)、睦體康/山喜多(mycophenolic acid/mycohpenolate)、新體睦(cyclosporine)或干擾素伽瑪(interferon gamma)。其中有83.3%的患者接受類固醇治療。以上治療後仍病況嚴重或療效不彰者,再接受腫瘤壞死因子拮抗劑TNFi,其中77位接受類克(infliximab),37位接受復邁(adalimumab),10位接受其他種類的TNFi。從確診到開始使用TNFi,平均達到約三年的治療時間。
這篇研究想要告訴大家的是,腫瘤壞死因子拮抗劑TNFi的臨床經驗相當好。
六個月後,96.3%的葡萄膜炎、93.9%的視網膜血管炎、88.0%的皮膚與黏膜侵犯、70%的關節炎、77.8%的腸胃道侵犯、92.3%的神經侵犯、以及66.7%的心血管侵犯,都獲得相當程度的改善。雖然這篇研究不是標準的藥物臨床試驗,但是可以顯見臨床經驗上腫瘤壞死因子拮抗劑TNFi的療效成果。
貝西氏症在台灣既罕見也鮮少學術關注,診斷困難,申請重大傷病也不容易,加上醫界在治療上仍呈現分歧,也造成患者在治療經驗與結果上有很大差異,這些都是貝西氏症病友所需面臨的難題。可喜的是,國際上倒是在療效不佳或嚴重症狀的貝西氏症患者,使用腫瘤壞死因子拮抗劑TNFi上的經驗一致樂觀,也為貝西氏症患者帶來治療上的新希望。
延伸閱讀:
。快速認識腫瘤壞死因子拮抗劑TNFi-恩博、復邁、欣普尼、欣膝亞、類克
。絲路之病,罕見的貝西氏症
。口腔傷口一直不會好,也跟免疫相關?了解「反覆性口腔潰瘍症」
。什麼是發炎指數ESR/CRP?

對「貝西氏症變嚴重的話,用生物製劑治療的經驗好嗎?」的一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