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固醇是內分泌的一環
身體會自己生產像是類固醇一樣的荷爾蒙,是每個人必須也必備的荷爾蒙。生理的類固醇稱為糖化皮質素,是由腎上腺所生產。腎上腺是一個在腎臟上面的內分泌腺體,生產糖化皮質素是其中一個功能。腎上腺會接收到血液中腎上腺刺激素的訊號,開始生產糖化皮質素。而腎上腺刺激素從腦下垂體分泌,而腦下垂體又是接收到大腦的內分泌訊號。
總結一下,類固醇本來就是生理的自然產物。從大腦到腦下垂體,腦下垂體到腎上腺,調控類固醇分泌。

情緒與壓力影響內分泌
這個調控機制,受到很多因素影響,像是情緒和壓力。講內分泌太複雜,舉個例子,大家應該都可以理解心情不好或是壓力大的時候,容易暴飲暴食,或吃高熱量的食物,正是因為內分泌系統調控的影響。
忽然之間壓力來的時候,大腦會釋放內分泌訊號給腦下垂體,這個內分泌訊號也同時會在大腦中作用於飢餓中樞,讓我們不覺得餓。因為壓力來的時候,通常就是要戰鬥或者逃跑的時候,沒空吃東西。但是過了壓力點,或者是變成一個慢性壓力之後,大腦的內分泌訊號會一路透過腦下垂體,經由血液傳達腎上腺,生產類固醇,造成血中類固醇濃度上升,開始刺激食慾了。
一隻很餓的兔子在乾旱的草原中找到一處水源,水源邊茵茵綠草,當牠吃了一口草,在口中嚼啊嚼,抬頭一瞧,與一隻獅子四目相接的時候,下一刻還餓嗎?就算肚子還是空空的,瞬間飢餓感全部消失,兔子拔腿就跑。

但往往在壓力過後,就會大吃一頓。科學家已在人體實驗證實,注射大腦所分泌的壓力訊號後,最快一小時會使腎上腺生產類固醇並且到達血中濃度的高峰點,高峰值越高的人,接下來進食的量就越多。
類固醇濃度上升增加食慾
在慢性或是長期的壓力生活下,比方說熊準備要冬眠以度過一整個雪季,牠會怎麼做呢?牠會一直吃、拼命吃,把自己吃胖,吃得肥肥的,儲存足夠的脂肪,以免在冬天餓死。
此時血中的類固醇濃度上升,類固醇會刺激脂肪細胞新生,特別是內臟脂肪,所以肚子會變大變凸。長期血中類固醇濃度上升,會增加胰島素抗性,讓身體對胰島素感受力變差,就算胰臟有分泌胰島素,身體還是感受不到有胰島素,這反應與糖尿病很像,會讓人容易覺得餓,想吃多一點,而且喜歡吃甜食或高熱量食物。在動物實驗中,已經證實過這個現象。老鼠實驗中,每天把老鼠綁起來三個小時,綁個五天,會比每天過得自由自在的老鼠,吃掉更多的糖分與油脂,而且吃完大餐後再抽血檢驗,發現血中的類固醇會因為有吃大餐而下降,所以吃甜食跟高熱量食物的確有安撫人心的效果。當然最後這些每天都被綁起來的老鼠明顯比其他老鼠胖。

類固醇藥物劑量越高,使用越久,副作用越強
當病人因為治療需求開始使用類固醇時,血中類固醇濃度上升,越短期使用影響越小,越低劑量的使用影響也越小。以許醫師的經驗來說,每天使用類固醇prednisolone在5毫克以下,對於食慾的影響較小。有運動習慣的病人,比較容易控制體重。許醫師絕對不建議患者因為擔心類固醇的副作用而自己當醫生調整藥物,使用類固醇時應與醫師討論您所擔心的副作用,並且與醫師達到使用劑量與期間的共識。時至今日,仍沒有其他藥物可以完全代替類固醇在治療上的好處,不應該因爲擔心一件還沒有發生而且有辦法解決的副作用,而放棄有效的治療辦法。
封面照片:Designed by freepic.diller / Freepik
延伸閱讀:
。蕁麻疹一直發,還有藥醫嗎?
。三個方法,讓您早期發現類風濕性關節炎
。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該吃什麼好?
。紅斑性狼瘡沒有紅斑?如何診斷?

對「類固醇為何讓人食慾大增、增肥加速?」的一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