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也有這樣的經驗嗎?曾經吃到不新鮮的海鮮會過敏,但是新鮮的海鮮又不會。到底要怎麼解釋這種現象呢?為什麼同樣的東西有時候過敏又有時候沒有過敏?
其實這故事說起來跟一種叫做「組織胺」的東西有關。
相較於組織胺,多數人可能更認識一類藥品,叫做「抗組織胺」。「抗組織胺」顧名思義就是對抗「組織胺」的藥物,可以中和組織胺在身體的作用。那麼組織胺在身體裡的作用是什麼呢?
組織胺是身體自然就會產生的蛋白質成分,當我們的身體釋放過多的組織胺在皮膚上的時候,產生的症狀就是大家很熟悉的蕁麻疹,可能會局部或全身出現很癢的膨疹。過多的組織胺在黏膜上就會讓黏膜水腫且分泌物增加,所以當過敏原進入鼻腔接觸鼻黏膜的時候,組織胺在鼻黏膜過多時,就有鼻塞和流鼻水的症狀。若是腫在咽喉處,可能造成呼吸困難。此外,大量的組織胺也會讓血管放鬆使得血壓下降,嚴重時會出現休克。
也就是說,身體的過敏反應有很大一部份都是因為組織胺的作用,而組織胺也是人體防禦過敏原或外來物的一種自然反應,就像是蚊子叮到皮膚,腫起來的膨疹也是因為皮膚對蚊子的口器與分泌物產生免疫反應釋放組織胺的關係。
組織胺是身體免疫系統遇到過敏原所釋出的蛋白,而抗組織胺藥物有中和組織胺的效果。
因此抗組織胺可以中和組織胺的作用,是蕁麻疹與過敏性鼻炎的第一線治療藥物,也是很多癢疹的症狀治療藥物。早期的第一代抗組織胺藥物容易產生嗜睡的副作用,第二代的抗組織胺藥物的副作用較少。
吃到不新鮮的海鮮,是吃了過量的「組織胺」
了解組織胺之後,回頭想想,吃到不新鮮的海鮮,難道是身體對海鮮產生的過敏反應嗎?但是新鮮的海鮮又不會過敏,那是怎麼回事?
其實,吃到不新鮮的海鮮才會過敏,是因為不新鮮的海鮮肉質中,含有很多組織胺的蛋白成分,把很多組織胺吃下肚子,出現的「組織胺中毒」症狀。
不新鮮的海鮮肉質中含有較多「組織胺」,吃下肚後會出現很像過敏的「組織胺中毒」症狀。
這種情況並不是因為身體把海鮮當作過敏原,而是海鮮的肉質中有細菌繁殖,細菌會消化肉質產生組織胺。雖然海鮮下鍋煮熟了,但是組織胺很耐熱,還是會被我們吃下肚子裡,於是過量的組織胺就產生的一種跟過敏的時候一樣的症狀,但這些組織胺並不是我們的免疫系統自己產生的,而是被吃下去的,並不是過敏所引起的免疫反應,而是一種吃了太多組織胺的中毒症狀。
在台灣有幾種魚肉特別會因為保存不良而腐敗後,在魚肉中產生組織胺,像是秋刀魚、鬼頭刀、鯖魚、鰹魚、鮪魚等等,有些民眾會以為是這些魚特別不乾淨,容易過敏,其實是因為這些魚肉中有比較多可以被細菌拿來做成組織胺的成分,如果不妥善處理,特別會出現組織胺過量的問題,而導致吃出組織胺中毒的症狀。
秋刀魚、鬼頭刀、鯖魚類常見會因為保存不良而出現肉質中有過量的組織胺。
也有病友因為吃魚之後出現症狀,以後就不再吃魚了,其實這並不是真正的過敏反應。好在台灣四面環海,漁業發達,還有很多好吃的漁獲,就算不吃魚,台灣貴為美食之國,還有很多美味供大家品嚐,不至於營養缺乏。由於組織胺中毒的經驗太不美好,許醫師也鮮少說服病人提起勇氣再挑戰新鮮的魚類了。

遇到組織胺中毒的症狀,僅有皮膚症狀者可服用抗組織胺治療,通常兩三天內會慢慢緩解。如果嚴重到有氣喘、呼吸困難、或休克症狀,需要緊急送醫治療,嚴重者需要使用針劑類固醇治療,或甚至是腎上腺素急救,不可不慎。
希望透過許醫師的分享,讓大家更了解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件,食用新鮮乾淨的海鮮,還是吃得健康吃得開心。
延伸閱讀:
。我是對食物過敏了嗎?
。慢性蕁麻疹是過敏還是免疫異常?
。也許你對抗生素「沒有過敏」!
。貓毛過敏的人,養公貓與養母貓有差別嗎?

對「不新鮮的海鮮就過敏,新鮮的不會?」的一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