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水都會好?打針都有效?你不能不知道的「安慰劑效應」

許醫師接受醫學訓練,考過國家醫師考試,取得醫師執照,必須為提供的治療負責。因此醫師在討論治療的效果時,必須要有科學證據的基礎,這個基礎讓醫界有一個共同的價值,什麼有效什麼無效,什麼還沒有證明過療效,都有科學的研究來支持,不至於各說各話各執一詞,造成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的問題。

在討論治療效果時候,一定要先理解所有的治療都有可能出現的現象,叫做「安慰劑效應

安慰劑不是沒效而是真實有效

安慰劑效應是個很玄的事情,卻真真實實地發生在現實中,在討論任何治療的效果前,必須理解有安慰劑效應這件事情,不理解安慰劑效應的話,是無法在科學的基礎上討論療效的。

安慰劑效應顧名思義是指接受治療的人在接受了學理上認為無效果的治療後,不論是主觀或客觀上表現有療效的效應。

舉個簡單的例子。

在關節痛的患者,一組給予針劑的止痛藥,另一組給予針劑的生理食鹽水,但是患者不知道自己被打得真是有藥效的止痛藥或是沒藥效的食鹽水。

打完針三天後,打到止痛藥的患者,或許七成的人感到疼痛有改善。然而在打到食鹽水的那群患者,既然食鹽水學理上是無法止痛的,患者的疼痛應該完全都沒有改善嗎?

事實上,打食鹽水的患者可能有兩成的人感到疼痛改善了!這兩成的改善,是我們說的「安慰劑效應」!

打生理食鹽水也能有效止痛,其實是安慰劑效應,超過安慰劑效應能說是真有療效!

安慰劑明明沒效,怎麼會有效呢?

為什麼接受安慰劑的人也會有效?這原因可能很多很複雜,目前的解釋包括:

疼痛有心理因素,心理影響生理,當病患自我感覺有效的時候,藥物會容易反應比較好,反之亦然。

其他原因還包括:

  1. 有些疾病自己會好轉,被誤以為是藥物治療後好轉的。
  2. 有些症狀本來就會時好時壞,而不是藥物造成的效果。

當然可能還有很多其它的因素,許醫師就不細談,更詳細的理由可以參考這裡:零距離科學:「安慰劑效果」信則有,不信都有。

有效的藥物必須在效果上超過安慰劑效應才算有效!

你/妳可能會聽過人不舒服去打個點滴就好了,可是點滴裡面明明就只有糖水或是加點維生素,卻讓肚子會比較不痛、精神會比較好、發燒會退等等,都可能只是安慰劑效果。當你/妳「聽說」某個未經證實療效的治療有效,結果身邊的人好像只有某個人特別有效,其他五六個人也都不太有效,也不能排除是安慰劑效果。

這也就是為什麼某些少數人的治療成功經驗,是不足以證實藥物的療效,也不會被醫師推薦使用,更不會通過國家的核准成為有事應證的治療藥物,因為任何要宣稱真正有療效的東西,必須超過安慰劑效果,才算真有效。

所以當你/妳聽到任何藉由非科學證實療效的治療成功案例,保持懷疑,小心求證,是比較符合科學精神的做法,也是許醫師採取的作法。

許醫師對於許多不得宣稱療效卻明顯意指療效的保健食品,或是誇大療效的藥物與非藥物治療,感到驚訝不解,而對衛福部充耳不聞視而不見的態度,感到失望。不清楚「安慰劑效應」的民眾,很容易因為廣告或親友圈的三言兩語,對於療效寄與期望。

許醫師撰文寫網誌的初衷,希望可以透過自己的專業,傳遞給病友專業的資訊,在茫茫且無從判斷真偽的資訊中,提供一個可以信賴的來源,也竭力為自己提供的資訊負責。

延伸閱讀:

撰文寫誌,所為何事
IgE、抗體與張子文教授
奎寧/必賴克廔的輝煌歷史,從樹皮變成調酒,再成為免疫風濕科的經典神作。
痛風都是「吃錯東西」惹得禍?痛風的飲食建議

對「喝水都會好?打針都有效?你不能不知道的「安慰劑效應」」的一則回應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