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醫師學有所成後,開診以來,覺得病患越來越多,而給每個病患看診的時間越來越少,在有限的診察時間中,很難好好跟眼前的病人介紹他/她應該知道的事情,也很難好好回答問題。每當病患有不只一個疾病或一個問題來就診時,花時間好好看病越來越變得奢侈。然而跟病患好好解釋,是醫師應該做的,但是病患與醫師之間有著極大的醫療資訊與理解的落差,讓溝通很難在短時間達成效果,有講等於沒說,有聽但是沒懂;太多顯得繁雜,太少顯得敷衍。許醫師希望透過一個可以反覆接觸,反覆理解,甚至是在診間之外的空間與時間,和有需要的人分享正確且專業的醫療,讓醫師與病患之間的交流更能達成共識。
這樣的想法在許醫師心中駐留了一段時間,直到自我認可有足夠的能量,同時有足夠時間與表達能力,可以開啟一個從來沒有嘗試過的領域,將心中覺得在診間診療所不足的地方,發揮在這個新天地裡。面對面固然帶來人情的溫度,但透過網路,許醫師的專業分享,可以不受時間與場地的侷限,從這個螢幕到那個螢幕,文圖並茂,也傳遞了醫療的關懷。特別是在2020年全世界受疫情所苦,就醫變成一件膽戰心驚的事情,可以在安全舒適的地方,獲得專業的醫療分享,成了特別值得投資的事。
台灣擁有「過敏」、「免疫」、「風濕」三個專科的醫師極少,又仍執業者更少。這些年每年培養的過敏免疫風濕專科醫師約莫十人上下,而台灣369個鄉鎮中,過敏免疫風濕專科醫師多集中在醫學中心或六都市中心,以許醫師目前服務的偏鄉地區埔里鎮為例,十多萬人口僅兩位風濕科醫師執業,比路上的超跑還要稀有。正因如此,民眾對於過敏免疫風濕專科所診治的問題並不熟悉,對於醫師的專業內容並不熟悉,對於疾病的表現與治療並不熟悉,對於藥物與副作用並不熟悉,對於過敏免疫風濕疾病所帶給病患的苦痛與衝擊也並不熟悉,甚至連其他專科的醫師,也很久沒有跟過敏免疫風濕科醫師有所交流,對相關的疾病也很陌生。於是許醫師認為當有能力推展自己的專業,應當有所作為。
期望在許醫師所服務的社群中,能夠帶給有需要的人足夠的信任與專業,給他們心中最值得信賴的專業照顧。
對「撰文寫誌,所為何事」的一則回應